1. 负压吸引装置在吸痰中的应用。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引器临床应用在保持危重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把握吸痰时机、选用适合的吸痰皮条、注意消毒隔离和调节合适的吸引压力是安全吸痰的关键应注意避免在负压状态下插入吸引管,因吸痰管插入本身就可 引起支气管壁损伤,而吸痰管越粗、插入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负压越大,对支气管黏膜的损伤越严重。负压过高容易损伤黏膜,易导致严重的气道损伤、肺不张和低氧血症;而负压过低不能有效的吸引。
2. 负压吸引装置在高压氧舱内的应用。高压氧舱内不能使用电动吸引器,多采取利用舱内外压力差的负压吸引器。高压舱工作时,舱内压力约为2 0 kPa —30 kPa(2个—3个大气压,大于 舱外),打开阀门,舱内气体经吸引瓶从排气管排到舱外,造成吸引瓶内负压。
3. 负压吸引装置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据文献报道,负压吸引器可用于液气胸、胸部手术、腹部手术等。
医用中心吸引系统在临床中主要是通过真空机组产生负压源,使得整个管道与终端系统在各个病房或手术室获得负压,通过吸引终端为患者提供负压源,利用一次性使用负压吸引器或吸引瓶建立患者与负压源连接联合使用。
医用中心吸引系统,是急诊和手术中常规使用的患者治疗技术手段。如采用负压对患者呼吸道实施吸痰术用于保证或者维持危重患者的有效通气功能,为临床救治提供基础保证。在实施吸痰术时,不仅是将患者体内痰液、分泌物引出至体外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气溶胶的过程。在疫情常态化的新形势下,为了保障患者安全的诊疗环境,对感染性医疗废液以及气溶胶的隔离防护成为了新的临床研究热点和加强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
医院是各种病源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护人员在接触具有转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性液体,或接触因实施医疗行为而使用过的卫生材料和医用耗材时都可能造成感染。国内有研究显示护士职业暴露占所有职业类别的71.43%,是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职业暴露发生的科室以手术室和急诊为主。急诊中开放的伤口及伤口周围存在血液和液体,以及伤口部位的冲洗液对黏膜皮肤存在暴露风险。急诊收治的患者往往没有经过感染性疾病检查,或者未能及时获得患者的感染性疾病检查结果,接诊的医务人员接触到感染性引流液的风险更大,由此,为临床负压系统制定规范流程,以及为规避和控制感染风险选择更为合适的负压吸引系统及收集装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防护,提升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防护的原则,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无法消除风险,应当考虑用其他风险较小的方式取代,降低血液与皮肤直接接触风险。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将工作场所的血源性病原体隔离或移开,包括机械、设施和设备。工程措施指采用某些措施和工具隔离或消除工作场所血源性病原体危害。
中心吸引系统为负压引流类治疗和护理操作提供动力源,通常要求与之配合使用的收集系统具有微生物过滤阀,用于对进入负压吸引系统的气体进行初级过滤。同时,由于患者体液、血液、伤口冲洗液、引流液等血源性液体属于感染性医疗废物,通常称为医疗引流液或医疗废液。近30年来,随着医学发展、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地推陈出新,对医疗废物的认知逐步完善,由于医疗废物对于人类健康、卫生挑战和环境危害等诸多影响,国际上各国对于感染性医疗废物的监管都趋于更加严格和细化。比如,美国联邦法律对医疗废物尤其是受到监管的感染性医疗废物(Regulated Medical Waste)在医疗机构内、外的包装和运输都有严格的要求,严格禁止以液体形式进行转运。
2003年,我国国务院令第380号负压吸引器临床应用正式发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从国家法令的角度提出对医疗废物的监管要求。《条例》明确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负有医疗废物管理的职责,同时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放射性废物五类。同年8月,原卫生部发布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细化和明确包括感染性医疗废物在内的各种医疗废物的处置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监管趋于更加专业化管理的同时,国际上循证医学提出了更多的指导性建议。2020年1月,AORN(Association of periOperative Registered Nurses)美国手术室注册护士协会批准最新的指南Guidelines for perioperative practice environmental cleaning推荐的医疗引流液(废液)处理方式有在引流液中添加凝固剂,以及使用较少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封闭吸引系统。该推荐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减少与感染性引流液接触,为医务人员提供职业防护。
合规既生命!
Copyright © 2009-2020 huanxi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沪ICP备10211914号 沪公安网备: 31019002000128
电子营业执照: 91310116550009229L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沪)-非经营性-2019-0011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沪宝食药监械经营许20210134号 沪宝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016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341688 浙械广审(文)第260817-00667号
知识产权侵权投诉: 寰熙不生产医疗产品,所有产品均来自于各产品的生产厂商、代理商、经销商,如有侵权请联系:400-034-1688,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