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企业经营医疗器械提供相关经营资质,谢谢配合!
找维修
找配置
找授权
找证件
找寰熙
系统功能特点:
1)现今大部分现有的设备,在使用时都需要固定在患者身上,不考虑患者的愿意,同时这些设备通常会给患者的腰部造成一定负担。但我们的新反重力行走系统可以辅助病人的迅速恢复。我们的设备可以减少患者双腿支撑的重量,帮助他通过自身锻炼,增强腿部肌肉。
2)由于空气平衡技术可以通过提拉减轻患者过载的体重拉,降低其跌倒的风险,使其可以通过自由轨道系统或跑步机进行锻炼。
3)产品特点:反重力行走系统,可以替患者承担其不能承受的过重的负担,使得病人可以加强腿部的运动能力练习的同时,没有任何跌倒风险,并且缩短治疗周期。在康复期间,所有记录都将在计算机系统上自动生成、保存、管理,并融合成Excel文件。
4)产品构造:安装在天花板上的自由轨道系统/ b.气体平衡系统/ c.气体控制器/d.上肢 提拉绑带/e.监控器(触摸屏)/ f.主管计算机和管理程序/g.选件:跑步机
系统优势及剖析:
1)在运动损伤康复过程中,患者早期下地行走进行早期运动康复尤为重要,故减重设备的出现使得早期下地行走成为现实,但目前市面上所见得减重设备均是机械动力减重装置,并不具备真正的步行过程中完全均匀减重功能,训练效果被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减重平衡的真正实现并数字化统一管理。而De-weight的出现,是这一系列难题迎刃而解。
2)人体在实际减重训练中,人体重心会随着步态周期中的支撑相和摆动相各期做上、下、左、右移动,De-weight独特的气压阻力提供动力方式的设计,使重心的变化通过压力传感变化来补偿或代偿,始终保持一种恒定拉力,使得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减重(即失重状态,如同走在太空上的感觉)训练,同时重心的变化通过补偿或代偿来达到训练平衡及;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减重设备,动力源是采用机械动力的方式来提供减重动力,人体重心的上下左右移动变化不会感知补偿或代偿,训练中会产生一种生拉硬拽的感觉,而达不到减重训练中的预期效果,还有可能会产生二次伤害。
3)De-weight 减重平衡训练系统可用于任何下肢损伤的患者,辅助承担其身体重量。通过减少身体负重,运动员将能够执行功能性的活动,例如走路和跑步,并且很少或根本没有疼痛感。这个概念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减重系统减少了对损伤组织的负荷,运动员可以更早地进行功能恢复而不引起过度负重导致的关节和软组织的再损伤。并且,随着损伤的愈合,身体负重可以逐渐增加。与比传统治疗方式相比,这种安全渐进的过程减少了更多疼痛和不适。
4)该系统还可以用作特训。例如,一个患者在康复期间的训练应该包括快速或慢速步行走,并且部分负重应由Zuni或者Pneu-weight去掉。此外,对于心血管系统训练,减少负重可以使患者在训练时很少或没有痛感,继而延长训练时间。
系统研究数据及对比分析:
1)通过减少身体负重,患者将能够执行功能性的活动,例如走路和跑步,并且很少或根本没有疼痛感。这个概念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减重系统减少了对损伤组织的负荷,运动员可以更早地进行功能恢复而不引起过度负重导致的关节和软组织的再损伤。并且,随着损伤的愈合,身体负重可以逐渐增加。与比传统治疗方式相比,这种安全渐进的过程减少了更多疼痛和不适。
2)针对中风患者的步态康复,采用具有部分体重支撑功能的步伐训练系统是一种新型并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手段。该研究对比了定期通过物理治疗接收步态训练的非截肢慢性偏瘫患者,旨在发现其有效性的差异。- 从KLINIK柏林,神经康复部,柏林自由大学(德国)
3)有一种针对中风患者的新型步态训练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在患者进行跑步机步态训练时分担其部分体重,既减轻患者自身负重。本研究项目旨在比较具有体重支撑(Body Weight Support, BWS)功能的步态训练系统,与无体重支撑(No-Body Weight Support, No-BWS)系统的,对于中风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
4)经过6周的训练周期,BWS组的分数在功能的平衡性、运动康复、地面行走速度和地面行走耐受力几个方面个方面上显著高于No-BWS组。在3个月后的后续评估中,BWS组分数在地面行走速度和运动康复这两个方面依然高于No-BWS组,且该该差异具有显著性。
5)在有部分体重支持的条件下进行的步态训练中,中风患者所获得的康复效果要优于使其负担全部自身重量时的步态训练。这种新颖的步态训练方式,为中风后的步态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综合方法。- 摘自Martha Visintin,Hugues Barbeau, Nicol Korner-Bitensky and Nancy E. Mayo,美国心脏协会
6)训练包括跑步机上行走,同时通过安全带和气动悬挂装置给予支撑。支撑作用从体重的40%开始和跑步机速度设定从.16千米/小时开始,然后逐减少低支撑作用、提高跑步机的速度、延长的跑步机上行走时间,直到达到20分钟为止。训练时间应为每天1小时,每周5天,连续进行3个月。跑步机上行走训练应持续20分钟。
7)全部3个项目都增加了步行速度(*初.118米/秒,训练后.318米/秒,12周)和行走耐力(*初63.5米/5分钟,训练后20.3米/5分钟)。 12周的训练之后,氧耗从1.96毫升减少到1.33毫升x公斤(-1)X米(-1)。
8)这种具有支撑作用的跑步机行走训练可以通过客观的步态评估为SCIs不完善的个体改善步态。摘自Protas EJ, Holmes SA, Qureshy H, Johnson A, Lee D, Sherwood AM.物理治疗学院,德州女子大学,休斯敦
9)一种新型适用于中风患者的步态训练方法被提出,它可以在患者进行跑步机上步态训练时,辅助支撑患者部分体重来减轻其自身负重。
10)经过6周的训练期间,在功能性平衡(P=0.001)、运动恢复(P = 0.001)、地面行走速度(P = 0.029)和地面行走耐力(P = 0.018)几个方面BWS组得分显著高于No-BWS组。在3个月后的后续评估中,BWS组分数在地面行走速度(P = 0.006)和运动康复(P = 0.039)这两个方面依然高于No-BWS组,且该该差异具有显著性。